“罗天”是指三界之上的大罗天,含义为诸天,有网罗诸天诸地之意,在道经《云笈七签》里说:“八方世界,上有罗天重重,别置五星二十八宿”。
“醮”(音“教”),在中华传统经典礼仪中,是士人加冠和婚娶时所举行的一种仪礼,而作为一种祭仪,则来源于民间习俗。道教在宋代以后,逐渐将醮作为祈祷祭礼的主要仪式,乃是祭祀三清、四御、五星列宿的一种仪典,道士持之为帝王祈福,为国家祷告太平。
早期道教举办醮仪的目的是治病、宥罪,醮仪最早是在夜间,露天设供祭诸神的,大唐《六典》中列有七种斋仪:黄箓、金箓、明真、三元、八节、涂炭、自然等斋,其时“斋”已成为一种宗教活动的仪式。
唐以后,“斋”与“醮”开始并成,宋代王钦若著《罗天大醮仪》,道教遂具有了普天大醮、周天大醮、罗天大醮等盛大的祭祀仪,明代邓仲修等编定《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》时,将斋、醮合并,成为道教宗教科仪的统称。
自此,历朝历代很多帝王每逢国有大事或大灾,均召请道士在宫中或名山宫观设坛建醮。
据道经规定,普天大醮、周天大醮、罗天大醮三种大醮做法、规模虽有区别,但其目的都是,一护国佑民、二延寿度亡,三消灾禳祸,四祈福谢恩,另外还有金箓大醮,玉箓大醮、黄箓大醮等大型道教仪式。
历史上盛极隆厚的罗天大醮,需搭设九坛奉祀天地诸神,上三坛称普天,由皇帝主祀,祀三千六百神位,中三坛称周天,公卿贵族祀之,设二千四百神位,下三层为罗天,由人民供祀一千二百神位,醮期则长达七七四十九天,并分七次举行七朝醮典,醮科包括福醮、祈安醮、王醮、水醮、火醮、九皇礼斗醮以及三元醮等。
各类大醮不仅祭仪隆重,醮期长,普渡区内更要用五色布遮天,无论内坛或外场都显得极隆重庄严,所耗费的人力、物力也超出一般醮典许多,其中普天大醮又须皇帝主祭,封建社会时代,民间少有能力建此大醮。如今太平盛世,国家繁荣,道门兴盛,适时举办罗天大醮活动,成为道教界为国家和世界祈福隆重的仪典,作为道教信徒,与有荣焉。
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
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是岭南道教的著名科仪,经本来自于羊城粤秀山广州三元宫同治元年(1862年)的刊本,传称系晋代葛玄所传。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由三个部分组成,即:斛食(施食)、济幽(超幽)和炼度等。
炼度之法,“乃超凡入圣,脱胎换质之道”,“运一己之神气,合二象之生津,炼化枯骸,形象俱妙”。据南宋道士王契真称,“广成古科,无炼度之仪,近世此科方盛”。济幽(超幽)之法,同于超度、济度,就是“拔度冤魂,冰消万罪,和释冤仇”,各升天界,永脱沉沦的意思。唐五代时,济幽拔度类科仪已经广泛流传。斛食,即施食之法,就是施饿鬼以法食,“三途五苦,尽得沾濡;十类四生,悉皆饱满,即超阴境,共涉仙乡”。施食之法,在唐代已有行仪的记载,而在宋末时也已经流行。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的形成当是将三种科仪合在一起之时,大约是南宋之时。岭南道教的这一科仪则大致保持了七百年前宋代科仪的面貌。
全仪以太乙救苦天尊为主神,志心召请二十类幽魂,来临法会,承此济拔。其中后十五类概括了南宋时期和以后的古中国社会绝大部分职业。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中还有“解冤结”的内容,其中把人生的“冤对”概括为“杀伤”、“自缢”、“溺水”等十种,即“十伤”,反映了传统中国社会的理想,生前生活在无冤结的社会里,死后能昇登仙界。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,以坐唱礼赞为主要行仪形式,在仪式的单元环节上,基本上都有符与咒偈相配合。